珠江水系首艘電動客輪項目啟動 全鋰電池提供動力
科技:珠江水系首艘電動客輪
記者了解到,該型船舶總長23.95米,型寬6.75米,設計吃水0.95米,可搭載150名游客,是采用600V直流電、純鋰電池為動力驅動的電動客輪。據了解,該型船舶在運行的全過程中不排放油污、廢氣、PM2.5顆粒污染物,實現零排放和無污染,噪音低于50分貝(普通客船是65分貝),可最大程度提升游客乘坐體驗和舒適度;該船舶也將獲得中國船級社綠色船舶標志。
此外,該船舶還具備自動駕駛功能、快速啟停、長續航備用電池、定速巡航功能、超級充電等先進的技術設計優勢,能以400千瓦時的電池容量獲得最大100公里的續航里程和最高12節(20公里/小時)的航速。
目前,該電動客輪已完成了產品研發的工作,預計將于本月底開工建造,10月下水,12月初完成首航。
升級:新能源船舶助力“珠江游”品牌建設
據了解,將珠江游打造成城市品牌乃至世界級旅游品牌,不僅是廣州市建設發展的重點工作,更是廣州市順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珠江水系首艘純電動客輪項目的正式啟動,為推進建設“珠江游”世界級品牌提供了全新方案,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據統計,當前廣州經營珠江游的船舶28艘,船舶推動多以柴油動力為主;此外,經營珠江游的船舶趨向于普遍大型化發展,單船乘客定額多為150人以上,在提供高端、小型、個性旅游方面的游船供給能力偏弱,且存量船舶的總體外觀及結構較為老舊,與周邊環境不太協調。純電動客船的投入使用,將為珠江游船舶進行電動客輪船舶新建和改造等工程上,起到充分借鑒作用,助推珠江游船舶市場轉型升級。
計劃:今年內將為一艘公務船進行電動化改造
據了解,除珠江水系首艘純電動客輪的設計建造之外,今年5月,海事通也已經對廣州市一艘100噸級的公務執法船舶電動化改造提供了初步設計,并以其為范本,探索和開展與海事、港航等相關單位在公務船“零排放”改造上的合作。
目前,海事通集成的先進電推系統技術,能夠最大程度控制船舶電動化改造成本,讓船舶“油改電”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持續性。
未來:聯合打造打通電動船舶全產業鏈
早在2017年11月,由廣船國際建造的世界內河首艘兩千噸級電動貨船便在廣州南沙成功下水。本次電動客輪項目的正式啟動,即是電動貨船設計建造經驗的成功推廣,也是船舶行業在珠江水系打造打通客、貨輪電動船全產業鏈的有力嘗試。
海事通董事長夏禹表示,推動船舶電動化改造及新建需要全行業的參與。未來,海事通將以廣東省新能源產業科技聯盟(籌)為依托平臺,聯合相關的船舶電池制造廠商,同步布局建設珠江水系配套充電設施,著力打造打通電動船產業鏈,塑造珠江航運生態環保新業態、新亮點。
政策:廣州對清潔能源船有補貼優惠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人表示,廣州市相關部門已于今年1月正式印發了《廣州港口船舶排放控制補貼資金實施方案》,該通知明確規定了以天然氣或電力等清潔能源為動力的新增或改造的廣州籍船舶,將按照船舶動力系統成本(包括電池及電力推進系統)的30%予以補貼,其中珠江游船舶給予40%的補貼。對于與電動船相匹配建設的充電樁等設施,按照港口岸電設施建設補貼條件與標準進行補貼。
目前,廣州相關部門正在逐步完善廣州港航綠色公約并積極發動相關企業機構加入并履行該公約,也將根據通知方案服務好相關港航企業單位。力爭進一步減少港口船舶污染排放,促進港口船舶使用清潔能源,改善廣州環境空氣質量。
為加快提升廣州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廣州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作用。今年4月,廣州市發布了《廣州市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文件出具了二十條具體的政策措施,全方為服務和支持廣州高新企業的發展。針對以電動船舶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將根據最終印發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實施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后補助,進一步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為廣州科技創新發展培植土壤。
廣州海事部門負責人也表示,保障船舶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是海事部門的職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海事部門針對新能源船舶的發展也做了相應規定。去年,海事部門出臺了《船舶與海上設施法定檢驗規則》,對交流低壓岸電系統船載裝置、交流高壓岸電系統船載裝置等船載電器設備都做了技術規格的確定,為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起到了規范作用。同年出臺的《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也對包括使用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新能源及其他替代措施進行作為推力的船舶進行了相應規定,并要求將相關信息記錄在船舶的《輪機日志》中以供海事部門查驗。